現在我們的城市是鋼筋混凝土和玻璃幕墻的森林,人類文明發展到了這一步,人類也可以以此為驕傲。然而它每天都在消耗著能源、影響著自然環境。能源是有限的,自然環境是脆弱的,我們必須走綠色建筑這樣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那么綠色建筑如何實現環境保護?又將如何節約能源?與城市發展又如何相互融合呢?記者采訪了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原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中國建筑學會綠色建筑專業委員會主任秦佑國。
記者:現在的綠色建筑在我們國家的應用發展到了什么程度?從我們網友的感受好像是一些特別的建筑要建設的時候會說它是一個綠色建筑,或者說它在節能減排上有什么樣的突破,會有這樣的信息給我們,那么它真正來到我們老百姓身邊還有多遠的時間呢?
秦佑國:恰恰這就是我的觀點,我這幾年一直在說要關注普通建筑,目前在中國發展綠色建筑重要的不在于設計或建造一些高技術水準、高標準的建筑,用以宣示和示范,拿來和國外什么什么比,而是實實在在地去解決zui廣大的一般的住宅和普通建筑的問題。
例如冬天保溫、夏天防熱、自然通風、建筑隔聲、垃圾怎么收集、供水怎么保障(水質保障、水壓保障),如何降低采暖費用,還有太陽能熱水器和建筑怎么結合等等。所以普通建筑量大面廣,它對資源能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影響那才是綠色、生態、節能的主體,同時它也關系到廣大民眾生活環境的這樣一個民生問題。
所以網民反映一看綠色建筑就是高技術、高標準,這就是我們宣傳上的問題,也是我們工作重心上的問題,我一直在呼吁中國發展綠色建筑一定要關注普通建筑,所以在技術策略上要抓主要矛盾,多采取被動式的方式,不能技術堆積,不能片面地去追求高技術,要針對各地的氣候條件。中國南北氣候條件很不一樣,還有資源狀況、技術經濟發展水平,我們通過什么?通過建筑設計,通過建筑的墻怎么設計、門窗怎么改進。
還有像北方地區的朝向,冬天陽光可以曬進來,你把冬天能夠進陽光,夏天能夠把陽光擋在外面,這在長江流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就說要通過被動式措施,這樣既保證了居住的健康和舒適,又降低了能耗和環境的影響,今天我們在這兒是在北京在播,但實際上是面向全國網友的,我覺得有一個地區是十分值得關注的,就是長江中下游地區。
這個地區我們中國計劃經濟下有采暖分區,它屬于夏熱冬冷地區,是不采暖的,也就是說計劃經濟時代不提供集中采暖。傳統上居民也沒有采暖措施,但是那個地方的冬天是很冷的,我就是那個地方的人,我是江蘇人。冬天很冷,夏天又特別的熱,所以我們稱它為室內房間里的熱舒適性是很差的。
那么隨著經濟的發展,因為這個地區又是經濟發達地區,生活水準提高了,經濟收入也高了,所以這時候居民對改善室內熱舒適的問題就有了很高的訴求。所以像去年開人大尤其今年開人大那個地區的人大代表就提出要修改以前的規定,要提供集中采暖,但是它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但是你不提供居民們已經自發地在用,就是用空調唄,到夏天送冷風、冬天送熱風,結果能耗大大增加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現在這些住宅設計沒有考慮采暖,所以它的墻體和門窗都沒有考慮保溫設計,所以即使你用了空調機了,你室內照樣達不到那個要求。所以我一直說長江夏熱冬冷地區如何從建筑設計開始,從墻體如何設計、門窗如何設計,再到冬天供暖用什么源,末端用什么,這些問題都是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而且事關幾億人,所以我跟上海建研院的同事就說過你們應該把重心放到這個問題上來研究,如果能解決這個問題的話你們就功德無量,為幾億人解決這個問題,這就是我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