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業化是實現綠色建筑的有效途徑已成國家共識,這也引發了一場政府“倒追”建筑工業化的風潮。據了解,吸引一些前往當地投資建廠的“邀請函”紛至沓來,讓建筑工業化成為了今年備受熱捧的一張“名片”。在各地政府“倒追”企業前往當地投資建廠的背后,還有不容忽視的另一面,那就是提升建筑質量,推動資源能源節約,保護生態環境,造福于子孫后代。引進這樣的產業,不僅符合民生、民本,也能為生態環境創造更多價值。
建筑工業化以現代化制造、運輸、安裝和科學管理的大工業的生產方式,來代替傳統建筑業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業生產方式,實現了建筑設計標準化、構配件生產施工化、施工機械化和組織管理科學化。“綠色建筑之所以引發政府‘倒追’企業,一方面表明,工業化與建筑產業的深度融合注定是一場歷史性變革;另一方面,也顯示出《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公布后,地方政府迅速跟進的積極態度”。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據了解,今年國內一批先進的建筑工業化,如長沙遠大住工、萬科集團、宇輝集團,都成為了政府重要的考察對象,甚至還引來了外國政府和首腦的關注。
外國政府“倒追”企業
6月24日,在參加第二屆“世界和平論壇”前夕,蘇里南總統鮑特瑟攜近80人的政務與商務團隊來到我國住宅產業化、綠色建筑制造商——長沙遠大住宅工業有限公司,進行實地考察,并希望遠大住工盡快登陸蘇里南。據悉,2012年11月間,在湖南省政府的支持下,遠大住工與蘇里南簽署了18000套房屋住宅建設協議。
湖南已經多年沒有總統蒞臨考察了,自遠大住工麓谷生產基地2012年5月投產運營開放以來,先后有蘇里南總統、俄羅斯總統全權代表、巴西圣保羅州*廳長等20余位政府部長級以上官員來訪。
與此同時,北京、上海、合肥、常州、石家莊、齊齊哈爾、牡丹江、巢湖等地的18位市委書記、25位市長、37位區長、45位管委會主任也到遠大住工考察。北京市投資促進局更是先后3次來到長沙,力邀遠大住工進駐北京。由此不難看出,建筑工業化已經不再是一個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投資和行動。“建筑工業化的發展前景已經嶄露頭角。作為新型支柱產業,建筑工業化已備受全國關注。”遠大住工副總裁黃建海如此展望。萬億元級新型支柱產業
據國家*發布的消息,2012年全國建筑業總產值135303億元,全國建筑業房屋建筑施工面積98.1億平方米。毫無疑問,新型建筑工業化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在全國經濟處于調整和轉型之際,代表先進方向和業態的建筑工業化,以及由其形成的“未來萬億元級產業”自然吸引了各級政府的眼球,一個全新的經濟增長點應運而生。
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推動與市場的結合正顯現出成效。2011年1月,*批復沈陽市為全國*國家現代建筑產業化試點城市。經過近3年努力,形成了法庫陶瓷產業園、沈北新區現代建筑工業基地、鐵西現代建筑產業園、渾南現代建筑產業園等四大產業園區,引進了一大批現代建筑及建筑相關企業200多戶,現代建筑產業已經成為沈陽市重要支柱產業,2012年,沈陽市現代建筑產業實現產值1042億元。預計到2015年,將實現現代建筑產業產值3500億元,到2020年實現6000億元。合肥則于2012年初提出打造千億元住宅產業開發區,由合肥經濟開發區引進長沙遠大住工、黑龍江宇輝集團、安徽寶業集團、西偉德公司、上海城建等一大批住宅產業化,形成了以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與維護、內裝部品體系相輔相成的綜合性住宅產業化生產制造園區。
在各地政府“倒追”企業前往當地投資建廠的背后,還有不容忽視的另一面,那就是提升建筑質量,推動資源能源節約,保護生態環境,造福于子孫后代。上海臨港集團在考察遠大住工時稱,“引進遠大住工不僅僅是引進項目,增加財政收入那么簡單,建筑工業化是一個造福社會、利在子孫后代的新型產業。引進這樣的產業,不僅符合民生、民本,也能為生態環境創造更多價值。”
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贏”
有專家認為,新型建筑工業化熱度的不斷升溫,一方面,是對傳統建筑模式和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的需要,是住房和城鄉建設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徑,更讓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取得了“三贏”,這也是實施建筑工業化的zui終目的。
據了解,萬科近年來一直努力踐行建筑工業化,其目的就在于解決建筑質量問題,給客戶zui高品質的住宅。7月3日,萬科集團副總裁周俊庭在遠大住工考察時說,“建筑工業化以工廠流水線式制造,從源頭上控制房屋質量問題,是解決質量通病問題的有效途徑”。遠大住工總裁唐芬也多次表示,“我們不能為了追求工業化而工業化,工業化只是手段,其zui終的目的是為社會提供更健康、舒適、環保的品質生活”。
不容忽視的是,據*2010年的綜合調查顯示,我國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達到了15億噸以上,建筑垃圾占垃圾總量至少50%以上,建筑及其建筑相關產業的耗能占到社會總能耗的51.3%。當都在尋求GDP快速增長時,當我們痛斥“灰色的GDP”時,建筑工業化其高附加的工業產值以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資源能源節約,為發展“綠色GDP”開啟了希望之門。“因此,支持和發展建筑工業化,也是地方政府接上民生地氣、改變以往‘政績觀’的有效手段。”一位專家道出了其中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