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被稱為建筑產業化元年。這一年里,全國20多個省市積極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紛紛出臺相關的指導意見和推進措施。
但是各地方政府主要運用行政化手段推進,缺乏可落地的具體實施細則,除了產業化積極響應外,大多數企業仍然處于繼續觀望階段。
制約建筑產業化快速發展的因素除成本因素、技術因素外,產業化人才缺乏也是一個瓶頸。
根據調查資料表明,目前從事建筑產業化的人才數量少、整體素質不高,普遍缺乏固定的工廠、施工現場技術工人,技術管理復合型人才更是鳳毛麟角。缺乏相關人才,建筑產業化的進程就會受到影響。
培養產業化相關人才,不是光喊喊口號,不是簡單地產學研結合、整合產業資源就能解決。建筑產業化人才培養目前處于無師資、無教材、無市場、無組織的尷尬局面。
筆者認為建筑產業化人才培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培養技術管理復合型人才。建筑產業化的人才既要懂技術,還要懂管理,這正是目前國內產業化急需的人才。人才在專業技術方面,知識涵蓋面要廣,不僅熟悉建筑各專業設計,結構專業能力突出,還要熟悉預制構件生產、施工、驗收、裝修等,同時具備科研創新能力;在管理方面,要有前瞻性,具有項目管理、成本意識、風險管控等能力。
該如何培養復合型人才呢?可以從設計院、科研院所、施工企業選出技術管理人才,通過專門的集中學習培訓,學習建筑產業化相關設計、施工、管理等知識,積極參加國內外相關學術交流會議,是能集中一段時間到國外進行學習,學習*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并消化吸收,結合中國現狀,形成適合國內的技術和管理模式。
人才的培養是產業化的頂層人才培養,做好頂層人才培養,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產業化人才梯隊。由這部分人才直接從事建筑產業化項目實施和管理,并形成傳幫帶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使得建筑產業化行業人才的培養進入良性循環的快車道。
其次,培養產業化相關技術、管理人才。建筑產業化技術是各專業集成的技術,同時也是設計、構件生產、施工、集成的技術和管理過程。應積極引導設計院、工廠、施工的技術人才向建筑產業化轉型,提高建筑產業化人才的待遇,引導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向建筑產業化轉型。
因此,行業主管部門應繼續加大建筑產業化的技術宣傳力度,建立地方建筑產業化行業協會的定期學習培訓制度,定期為部分技術人才、管理人才提供轉型的學習和培訓機會,聘請建筑產業化人才、專家、大學教授定期進行相關技術和管理培訓。可參考日本的做法,進行專門培訓后,通過考試對合格人員頒發相應資格證書,取得資格證書后方可從事建筑產業化的技術和管理工作。
對于建筑產業化技術和管理負責人,應要求同時具備建筑產業化資格證書和現行建筑行業執業資格證書。這部分人才技術基礎好,只要建筑產業化市場持續擴大、待遇提高、培訓方法得當,轉型到建筑產業化非常容易。技術和管理人才培養是建筑產業化人才培養的關鍵。
第三,培養產業化技術工人。到目前為止,國內的建筑產業化還沒有*實現生產全自動化和施工全機械化,技術工人的角色仍然非常重要,關系到產業化建筑的質量和安全。目前從事建筑產業化的技術工人很少,大多數工廠和施工企業的技術工人都是臨時招聘,流動性非常大。企業培訓成本高,不愿意投入,技術工人覺得市場前景不明,也不愿意轉入。
因此,應由政府出資,行業協會組織進行專門的產業化技術工人免費培訓,培訓師資可聘請一線的技術人員或技術工人。同時,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和產業化建立實習基地,共同培養相關技術工人。培訓完成后通過考試合格,頒發相關資格證,同時應規定關鍵技術工種必須持證上崗。
政府還應提高產業化相關技術工人的工資標準,引導技術工人向建筑產業化技術工人轉型。
另外,還應對從事建筑產業化的農民工進行基本技能和操作培訓,逐步引導部分高素質農民工轉型成為產業化技術工人。
第四,培養產業化后備人才梯隊。產業化后備人才培養是人才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后備人才培養應主要從高等院校、繼續教育學院、職業技術學院著手,在院校設立建筑產業化相關專業,培養建筑產業化后備人才。
這就要求院校改變傳統教材內容和傳統教學模式。由院校教師和產業化專家共同編寫相關學習教材,重點參考建筑產業化書籍,以圖形化、菜單化、表格化為主,融入全新的建筑產業化相關信息。
政府還應積極引導后備人才分流,使高等教育、繼續教育與職業化教育協調發展,重點加大職業化教育的扶持力度,保證建筑產業化人才形成后備梯隊。